


高度清晰,降噪功能一般
中低端助听器
假如你是一个广东的老人,购买一个这样的助听器大概
需要花费你1个月的养老金
高清语音,智能型
中端助听器
假如你是一个广东的老人,购买一个这样的助听器大概
需要花费你3个月的养老金
智能仿真耳,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高端助听器
假如你是一个广东的老人,购买一个这样的助听器大概
需要花费你10个月的养老金
同时,请点击挑选你想购买的助听器类型:
超高清语音,高级智能降噪
中高端助听器
假如你是一个广东的老人,购买一个这样的助听器大概
需要花费你6个月的养老金
吉林
人均GDP:55033
人均养老金:2740
安徽
人均GDP:73687
人均养老金:2943
重庆
人均GDP:90688
人均养老金:3305
广东
人均GDP:101796
人均养老金:3363
新疆
人均GDP:68526
人均养老金:3511
广西
人均GDP:52215
人均养老金:2873
贵州
人均GDP:52348
人均养老金:2957
河北
人均GDP:56888
人均养老金:3213
河南
人均GDP:62071
人均养老金:2959
湖南
人均GDP:73498
人均养老金:2857
江苏
人均GDP:144475
人均养老金:3422
辽宁
人均GDP:68515
人均养老金:3075
新疆
人均GDP:68526
人均养老金:3511
新疆
人均GDP:68526
人均养老金:3511
山东
人均GDP:85973
人均养老金:3647
北京
人均GDP:190091
人均养老金:4561
新疆
人均GDP:68526
人均养老金:3511
西藏
人均GDP:58269
人均养老金:5084
云南
人均GDP:61736
人均养老金:3063
浙江
人均GDP:118830
人均养老金:3899
青海
人均GDP:60773
人均养老金:4262
四川
人均GDP:67785
人均养老金:2940
山西
人均养老金:3651
人均GDP:73696
新疆
人均GDP:68526
人均养老金:3511
江西
人均GDP:71009
人均养老金:3010
黑龙江
人均GDP:50883
人均养老金:2957
福建
人均GDP:126845
人均养老金:3314
湖北
人均GDP:92170
人均养老金:3164
2
*轻触或鼠标滑动可查看各地区2022年人均GDP、人均养老金
假如你是一个70岁的听障老人,想要购买一个助听器
请选择你倾向的购买渠道:
门店购买
目前大部分助听器门店价格统计:
高端
中高端
中端
中低端
25000元以上
15000元-
25000元
5000元-
15000元
2000元-
5000元

线上购买
价格在几百到上万不等
助听器市场线上价格相对于门店价格较为便宜,
但是网络市场鱼龙混杂,
以及缺乏专业的试配流程,部分用户反映购买后有啸叫等不良体验
*鼠标滑动可查看价格
声音变小、声音模糊、声音消失……
这是我国1.2亿老人正在面临的听力衰退现状。
衰老无声,痛苦有形
“老人就是会听不清”诸如此类观念
遮掩着他们的痛苦,隐藏了他们的诉求。
“认命”“服老”是大多数老人的选择,他们就在几近无声的孤独世界里,
感受与世界脱离的旋律,一年又一年……
进入21世纪20年代,我们越发具象地感受着一个老龄化社会的到来。2020 年我国 65 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 1.9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 13.5%。预计 2033 年左右,中国将进入老年人占比超过 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
“听不清的话应该会影响交流吧,就是,要多听几次。”
“不会吧,听不清是耳朵的事,走路是腿的事。”
“不太清楚,老了听不清估计只能放任吧,还能咋办。”
似乎疾病加上老人,就变成了一件普通且合理的事。
*数据说明:以“老人听不见”为关键词,爬取新浪微博博文2076条。并以“态度”、“场景”、“与老人关系”、“是否提及助听器”、“冲突原因”等五个维度进行人工编码。热力图中颜色越深意味提及次数越多。
微博“老人听不见”关键词微博编码热力图
现在的老人,上车装柔弱,抢鸡蛋比谁都快,来抽血声小又听
不见,声大投诉你态度差
现在的老人都这样吗,和他们说话声音说小了他们听不见
就说你不理人不尊重人,声音说大了就说你态度不好再吼
他们,我真是服气
其他
影响他人
不到万不得已 不要和老人一起生活!中午不睡觉看电视,电视声音大打扰我
睡觉,老人家能有什么坏心眼,只是耳朵背小声听不见而已!
见喊的贼大声,一个接一个的视频,我快聋了。
一大堆亲戚拿着手机和远方的亲戚视频,还怕老人听不
和老人一起住什么感受:出个门被关外面敲门听不见打电话也不接,一切随缘。
在交费窗口,有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在交费,窗口收费员用麦克风说:865!
老人说:听不见!收费员又用麦克风大声说:865!老人说:我耳朵不好使,你大点
声。收费员又说:865!差不多整个大厅都听见了,老人仍然没听清。
沟通障碍
关爱
打抱不平
感动
35
89
烦恼
58
冷漠
3
中立
113
态度
自己家中
183
邻居家中
50
马路上
33
公共交通工具上
33
菜市场
4
医院
54
学校
0
无明确地点
189
场景
亲人
221
病友
2
24
医患
19
155
其他
156
与老人关系
是
78
513
是否提及助听器
208
其他
15
影响他人
冲突原因
254
56
抱怨
沟通障碍
23
路人
邻居
否
微博评论示例
(移动鼠标可见)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老年听障不可逆转。即便从出现问题之初开始干预,也没有办法让老人重新回到过去的听力水平,能做的只有尽全力减缓衰退的速度。
但怎么干预?
2019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发布的《老年听力损失诊断与干预专家共识》中明确提出,“在听力障碍早期以药物和聆听训练为主,效果不佳时酌情验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
其中,助听器是目前最常用的干预手段。
王金福的第一个助听器是花了500元从网上购买回来的,机身分成两个部分,长柄状的黑色物块,连接着一条塑料外壳的耳塞,“买这个塑料条还要多收50块钱”。操作很简单,只需要轻轻按一下黑色物块上的凸起按钮,滑动上面的拨盘,找到合适的音量,就能完成一次佩戴。
但是戴上助听器,王金福并没能重新回到过去的声音世界,滑动拨盘时不断伴随着刺耳声,孙子王泽峰形容是“蜂鸣的声音”,“可能是电子信号被干扰,影响机器的运转,所以发出这些啸叫声。”
使用过程也并不愉快。
王金福希望通过助听器和老友顺畅交谈,但是,“助听器把声音放得特别大声,难以忍受,那些汽车的喇叭声音也会被放大”。
“现在网上卖的百元的助听器,效果一般比较差,因为它里面的芯片是没有办法实现降噪功能的。”我们咨询了助听器验配中心,店员提到。
而重新在网上购买一个价格更高的助听器,也不能完全解决王金福的难题。
他最新的助听器用了近半年,是一款千元的助听器,可以简单降噪,小巧方便,类似常见的蓝牙耳机,更加智能一些。但也没有达到他理想的情况,需要使用小口的充电器,操作十分不方便,降噪效果也时好时差。
这不止是王金福一个人的困境。
小金的爷爷第一次助听器体验很糟糕,便对助听器产生了不好的印象,“爷爷说不仅不会调节,戴着也很不舒服。”之后,他几乎只在重要场合佩戴。
13.5%
2020年
老年人人口
2033年
20%
老年入人口
*数据来源: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
这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
约1/3存在中度以上听力损失,
75岁以上老年人中,
这一数字上升到约1/2。
不同年龄段听障老人占比
0
20%
40%
60%
80%
65岁以上
约1/3
75岁以上
约1/2

“你可能说完了,过了好几秒,这个声音好像才传到他脑袋里面一样,他才有所反应。”
从300份问卷收集的结果来看,大众对于老年人听障带来的影响仅停留在“无声”。无声带来的沟通障碍、听不清、交流不便等存在于大众认知内,但听障给老人带来的,并不只是声音的缺失。
听力重度下降的人耳朵里的世界是:
听力轻度下降的人耳朵里的世界是:
听力正常的人耳朵里的世界是:
(点击倾听)
听觉模拟实验室
*音频来源:银发听力健康小程序
模拟听障音频,呈现出听障世界里常人色变的不和谐。
透过多元主体对话与数据视角,
我们走进听障老人不同调频的人生,
倾听听障老人被忽略的声音,尝试为他们带来爱与支撑。
电话又响了,摸索了半天,赵德美(化名)总算找到了接通键。“妈……你……”,她费力地听,手紧紧攥着手机,凑到耳朵边,奋力往里挤,还是听不见电话那头的声音。是的,她只能听到电话铃声。
赵德美今年65岁了,年轻时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距家人发现她听不清以来,已经有三四年的时间,此前可能已经出现了听力衰退的症状。听不见电话内容,她也不慌,反应缓慢。为了回应电话那头的急切声音,她把话一个一个字从嘴里艰难地吐出,“我……鸡蛋……家”,孙女赵小窗(化名)常常听不懂奶奶的嘟囔,很是无奈,她说,“我也想尽量变得有耐心一点,如果奶奶听进去我在说什么就好了。”
但同样鲜为人知的是,老年听障会带来更多隐形的心理问题。
“他特别急,就说我为什么听不到呢?强烈要求说,医生你要给我治好,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也不会承认可能有家族遗传。” 说到患者可能有的心理问题,俞医生颇有经验,她总结了两类,一是极端焦躁。
二是极端沮丧。“好像被抛弃了。”俞医生看得出来,这类老人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愿意社交。他觉得“我听不到,我跟别人讲话,别人就不怎么理”,别人跟他讲话他听不到。他们能做的就是在家里自己看个电视,把声音放大了。如果家里有小孩,可能还会嫌爷爷奶奶把声音放太大,所以他们就宁愿一个人住。
因此,他们越来越封闭自己,人就越来越迟钝。
而在中国“普通踏实”的文化背景下,大多数的老人是介于中间的“认命”状态。
“你可能说完了,过了好几秒,这个声音好像才传到他脑袋里面一样,他才有所反应。”深圳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俞艳萍和我们讲述起临床的病人情形,迟缓、痴呆都常有见闻。
“以前,我自己也不知道,更别说村子里的老人了。”潘华雄是长益基金会驻广东韶关新龙村的社工,由于工作所需,他已接触老年听障相关知识有近一年时间,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说道。
困局不止在老人自身,不理解的人们与听障老人之间也有着一堵厚实的心墙。
75岁的陈树华(化名)老家在安徽,近几年和老伴来到深圳带孙儿。在纺织厂磨了半辈子的耳朵早已“零件破损”,因为听不清,出门被误会是他的常态。“不重要的人,不重要的事,我也就不争了,随他们急去吧。”陈树华热衷参加社区活动、家庭活动,是个乐观的老头,遇到因为自己听不见而烦躁的人,他总还能摁住心性,说,“请你再说一遍。”
而大多数的老人,在谩骂、抱怨、无奈的堆埋中,不断蜷缩身体,试图让自己更透明一些、再透明一些。“算了”是他们的惯用语。






助听器市场的混乱和昂贵并不是唯一的困境。
腾讯天籁行动的调研报告《敢问天籁 | 关于老年听力健康的十个问题》中提到,目前我国的助听器使用率只有5%~10%,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30%水平。
“事实上,老年听力障碍人群被关注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俞医生认为,大众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存在一定忽视。
从宏观层面上看,国家也为老年听障群体做了一定努力,俞医生介绍了目前深圳颇有成效的社区管理方式:通过社区筛查,鼓励老人检测听力、佩戴助听器。但同时,她也承认,这个方式没有办法全国大面积铺开。
而在宏观的政策上,还存在很多缺口。
以上种种,深深绊住了老年听障的解决之路。但这些障碍,真的无法解决吗?
助听器市场的混乱,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天津市耳鼻喉科研究所所长王巍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道:“当前听力学方面的人才还是特别稀缺,真正专业的人其实很少,在全国也是供不应求。”
解决人才问题,就是解困的第一步。
成立于2011年的北京听力协会正在着手建立自己的验配师证书体系,从考试层面上把关好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从源头规范好助听器市场。
另一方面,验配中心需要更加规范。
俞医生谈到过去遇到的因为没有配好助听器导致问题进一步加重的病人,“可能在相对落后的地方,(助听器验配的)专业程度是不够的,助听器从验配到最后完全适应,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很少有门店可以做到。”
而老年听力障碍真的完全不可逆吗?
这个问题是目前听力学学界在努力的方向。
俞医生对生物治疗的方向持积极的态度。
使用干细胞补偿毛细胞,这是其中一个方向。如麦穗一般的神经细胞,在老年听障的神经系统中,生产方向与普通人正相反,这直接导致了听力衰退。而此疗法通过毛细胞补充,促使毛细胞生长向正确方向传导信号。
但是,“目前在人体的效果有限,需要进一步等待研究。”








尾声
在采访结束一个月后,王泽峰告诉我们,家人给王金福更换了一款更便捷更适用的助听器,据爷爷反馈,体验不错。
每天,王金福至少佩戴助听器四小时,看电视、到邻居唠会嗑、有兴致再下下棋。大概四天左右,王金福就知道,得给助听器“补充营养”了。睡前,他把助听器插上电,第二天继续使用。习惯了后,他的独居生活也过得清心多了。
在俞医生看来,对助听器的高要求倒逼着助听器市场更加严格规范,而对助听器的高要求,则来自对听障问题的正视,对老年生活质量的追求。
一个更高质的老年生活,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需要我们以老人为本位思考他们的需求。让老年听障被更多人看到、关注到、理解到,从而呼唤更适老的价值取向、更关切的听障观念、更坚实的机制保障。
团队成员:黄林宇、黄闻嘉、王睿晴、李洁彤、陈冠宜
指导老师:黄文森
特别鸣谢:深圳市桃源街道长者服务中心、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俞艳萍
参考文献及数据来源:
[1]王兆博. 小组工作介入听力障碍老人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DOI:10.27036/d.cnki.ggxsu.2021.000689.
[2]张子任. 社会工作介入院舍听力障碍老人孤独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DOI:10.27157/d.cnki.ghzku.2019.004527.
[3]韩莹,刘新颖. 超高龄老人听障特点及早期心理干预[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出版者不详],2013:1.
[4]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Lancet, 2020, 396(10248): 413-446.
[5]Fu X, Liu B, Wang S,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ing loss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 chinese elderly population:The baseline analysis. Front Neurosci, 2021, 15: 749273
[6]Fu X, Eikelboom RH, Liu B, et al.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ing loss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tonal language-speaking older adults in China. Front Aging
[7]2022年国内首份老年听障社会问题调研报告:“十问十答”呈现老年听障现状及解题思路 (cadf.org.cn)
[8]报告精读 | 听力健康蓝皮书: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_皮书网 (pishu.cn)
网上购买助听器的诸多雷区。
杂音、续航......
举例
缺点
文频
噪音太大,并含有蜂鸣声音,无法佩戴,跟
客服反馈也不了了之,很失败的一次购物
杂音
389
听不清楚
176
产品声音很小和手机开扬声器差不多,白买
了,贵不怕,老人能受益就行,这个东西真
的有点坑,老人家的盼望落空了。哎!
续航
171
才用几天啊,戴着戴着耳机后面那个尾巴就
款,相当麻烦,没开二天几天就要换电池,
根本没法使用。
佩戴感差
43
不好充电,电池时间太短了,建议不要买这
很容易松脱,然后声音时有时无。是不是耳
机生产组装时少零件咯。
调试复杂
41
失真非常严重,完全听不清楚说什么,怎么
调试都不行,给工程师打电话,工程师只会
说把耳塞塞紧,到后面直接不接电话了
*数据说明:京东爬取排名前五的助听器评论1126条,根据关键词构建编码表并进行词频统计后得出现有网络上购买助听器的缺点。

大众对老年听力问题的忽略,成为群体问题被正常化的标签。




干扰走路
平衡问题和跌倒风险增加与听力损失有关。听力损失的老年人可能无法听到警报、安全驾驶,甚至听不到医生的指示,面临身体风险。

鼠标滑动查看
网购成为雷区,线下验配又出现了买不起的困境。
郭杰(化名)母亲的助听器就是去线下的助听器验配中心佩戴的,价格是一只耳朵4000元,降噪效果很好。提及当时的选择,他直言“其他更好的太贵了,一只上万,我感觉这种算是消耗品,几年换一个的话几万块划不来。”

*点击按钮可左右查看
大众对听力障碍认知局限
数据来源:本研究小组发布“大众对老年人听力问题了解现状调查”问卷中的回答
问卷发布时间:2023年5月27日